幸存者偏差|心理小贴士
作者:学工处、团委管理员 时间:2024-07-29 15:30:29 点击数:
幸存者偏差
幸存者偏差是一种逻辑谬误,它只关注到某些“幸存”的数据,而忽略了被筛选掉的信息。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全面、不客观。因为我们无法看到全部数据,只有部分数据,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所见不一定为实
万事背后
也有许多没被看见的心酸
“幸存者偏差”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,比如很多人得出“读书无用”的结论,是因为看到有些人“没有好好上学却仍然当老板、赚大钱”,却忽略了那些因为没有好好上学而默默无闻,甚至失魂落魄的人;很多人在看了经典的老电影后,会感叹电影创作“今不如昔”“一年比一年差”,却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时光中的、不好看的老电影等等。
再比如媒体调查“喝葡萄酒的人长寿”。一般是调查了那些长寿的老人,发现其中很多饮用葡萄酒。但还有更多经常饮用葡萄酒但不长寿的人已经逝去了,媒体根本不可能调查到他们。
产生和避免

如何产生?
1. 样本选择偏差
幸存者偏差常因样本选择不全面而产生。仅关注成功案例或现存样本,忽略失败或消失的案例,会导致结论片面。
2. 数据可用性限制
幸存者偏差也源于数据可用性的限制。当研究者只使用现有的数据,而无法获取或忽略难以获取的数据时,结论基于不完整的信息,易导致偏差。
3. 成本和时间约束
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,研究者可能选择容易获取的样本,而忽视全面数据的必要性。这样虽然降低了研究成本,但也增加了幸存者偏差的风险,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。
4. 认知偏差和心理倾向
人们常倾向于关注成功案例,而忽视失败。这种认知偏差在数据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放大了幸存者偏差的影响,使决策基于不完整的信息,无法全面学习和改进。
如何避免?
1.广泛获取信息
避免幸存者偏差,需要广泛获取信息。不要仅依赖单一消息源或成功人士的经验,而要从不同渠道获取多样化信息。比如,选择职业时,咨询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,阅读职业报告和统计数据,获取全面视角,做出理性判断。
2. 重视失败案例
重视并分析失败案例是关键。在做决策时,不仅关注成功例子,也要了解失败案例,找出共性和差异。比如,投资时研究失败的投资案例,了解失败原因,识别潜在风险,避免盲目跟风,提高决策稳健性。
3. 扩大社交圈
扩大社交圈有助于避免幸存者偏差。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交流,了解更全面情况。例如,选择大学时,不仅听学长学姐的意见,还加入相关论坛,与更多学生和专业人士交流,获取更客观信息,做出明智选择
4. 反思和总结
定期反思和总结可以识别幸存者偏差。回顾决策过程,分析成功和失败原因,发现偏见和盲点。
完成任务后写反思笔记,总结经验教训,逐步减少偏差影响,提高决策能力,做出更理性判断。